为深度践行“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”的理念,切实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思维。10月24日,小学教育专业2023级全体学生在专业教师胡文婷的带领下,走进石河子科技馆开展沉浸式实践教学,在科技场景中探索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的新路径。

科技馆充满科幻感的装饰及互动项目瞬间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。同学们以“准教师”与“探究者”的双重身份,跟随科技馆讲解员深入各展区。首站打卡5D影院,大家有序佩戴好特制偏振眼镜,落座于可同步联动的动感座椅。随着影片启动,座椅的起伏震颤、四周喷出的模拟水汽与阵阵微风精准配合画面,将大家瞬间“传送”至恐龙漫步的史前丛林。当巨大的霸王龙从屏幕中“冲出”时,逼真的视觉冲击与多感官联动体验,让在场同学纷纷发出惊叹:“科技的神奇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,而是能亲身触摸到的鲜活体验。”

进入作为科技馆传递基础科学知识的核心区域——“魅力科学”展区,这里系统覆盖光学、电磁学、力学、声学等多个领域。在讲解员的专业指导下,学子们不仅细致观察科学现象的呈现形式,更着重记录展品的互动逻辑、知识原理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的适配点——比如思考“如何将电磁感应实验转化为小学生可操作的课堂小任务”“怎样用航天模拟体验设计成综合实践中的‘职业探索’模块”,全程紧扣小学综合实践课程“实践性、探究性”的核心要求,为课程设计积累鲜活的科技素材。

随后,师生们一同走进“生命与健康”展区,这里仿佛一座藏着人体奥秘的“互动科普馆”。该展区通过图文展板、动态模型、互动游戏等多元化呈现形式,构建起层次丰富的知识传递体系。同学们或围着模型讨论器官功能,或在互动屏前模拟健康生活场景,不仅轻松理解了生命科学知识,更找到了将抽象健康理论转化为小学健康课趣味内容的灵感。

参观结束后,胡文婷老师进一步锚定“科技与课程融合”的实践目标,布置专项任务: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,从参观的科技现象中筛选1-2个适合小学阶段的主题,完成“现象解读—原理简化—课程活动设计—教学效果预设”的完整方案,并以汇报形式呈现。此举旨在引导学子将科技资源转化为综合实践课程的“活教材”,真正实现“科技现象”到“教学内容”的转化,让未来的综合实践课堂更具科技感与吸引力。

此次实践活动,不仅让小学教育专业学子直观感受到科技对课程的赋能作用,更锤炼了其“从科技资源中挖掘教学价值”的核心能力,为后续设计出“科技味浓、实践性强”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文字:平益安
初审:胡文婷
复审:王福
终审:郝朝晖
